文峰木塔位于陜西省三原縣城東南10華里的安樂鄉(xiāng)中王堡,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(公元1606),是西北地區(qū)唯一一座木質(zhì)古塔。文峰木塔,又名木塔寺。是明工部尚書溫純(陜西三原人)捐俸倡建的一座樓閣式的木塔。
1_副本.jpg (186.8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7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7-31 08:53 上傳
文峰木塔共四層,六邊挑檐,每邊長十三米;塔身全部是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,高約二十余米;塔基為磚石砌造,基高四米;塔頂是六角攢尖式樣,遠望好象一座亭臺樓閣,玲瓏可愛。 塔內(nèi)置有木梯,梯旁裝有扶欄,可供游人登攀。每逢雨后晴初,云開霧散,藍天如洗,登塔極目,北望嵯峨山,峰峻巒碧,氣勢雄偉;南眺八百里秦川,遼闊無垠,景色如畫,令人悅目怡心,陶醉忘返。
2_副本.jpg (144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7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7-31 08:54 上傳
文峰木塔,相傳是在三原龍橋竣工以后,用搭架拆剩的木料修建的。建塔的同時,還修建了一座占地三十多畝的寺院---木塔寺。寺內(nèi)建有大雄寶殿、佛殿、鐘樓、鼓樓等建筑,隨著歲月的流逝,除木塔完好無損外,其他建筑早已蕩然無存。 木塔北側(cè)的木牌樓,原坐落在三原縣城南大街的文廟內(nèi),始建于元大德七年(1303年),歷元、明、清三代屢有改建和修葺,清道光十六年(1836年)重修,1982年由原址搬遷到木塔寺內(nèi)。木牌樓結(jié)構(gòu)為四柱八撐三樓式,通高約15米、面寬10米,頂覆琉璃瓦,檐下施如意斗拱。
3_副本.jpg (177.7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5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7-31 08:55 上傳
據(jù)歷史資料記載,塔寺原占地百余畝,寺內(nèi)原有大雄寶殿5間,現(xiàn)僅存遺址。寺內(nèi)早已植樹務(wù)花、特別是各種菊花聞名,每年農(nóng)歷九月九重陽節(jié),數(shù)十里的群眾登塔賞菊,游覽觀光,熱鬧非凡。 在姹紫嫣紅、千姿百態(tài)的菊花中,有一種像一個執(zhí)拗的女子的菊花,挺著胸,偏著頭,人稱拗頭菊。 相傳這種菊花原生長在長安御花園中,武則天登位后,驕橫跋扈,氣焰熏天。有一年寒冬臘月,武則天吃罷酒宴,到花園散步,只見滿園空曠,枯枝蕭瑟,心中不悅,怒罵:“普天之下,屬我驅(qū)遣。小小花兒,竟不露面!”下令百花必須在一夜之間開放。
4_副本.jpg (97.3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6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8-7-31 08:56 上傳
群花仙懾于武則天的淫威,只好抖抖索索,含淚開放。唯獨菊花仙子,冰清玉潔,挺身抗旨。她自拔根須,滿腔悲憤,逃出森嚴的御苑。一縷芳魂,飄過宮墻,飄出長安。飄過渭水和涇河,再也沒勁了,就昏倒在三原縣中王堡村外的荒野。 幸喜一老仙路過,敬佩菊仙的不屈性格,揮動手中拂塵,化出一座寺院,自扮花工,引來九天甘露,日夜滋潤,使菊仙生還人間,菊仙重生,品性不改,全偏著頭。 明萬歷十九年,三原龍橋竣工后,人們用搭架拆下的木料在寺院修木塔,為的就是讓菊仙有個遮擋凄風苦雨的地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