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乾縣掛面
16.jpg (4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乾縣掛面是陜西的一道特色小吃,由手工做成,細、白、筋、光,面絲細勻,加上烹調(diào)時湯煎、油旺、醋酸,并以嫩韭菜、白菜心、雞蛋餅切碎置湯中做“漂稍”,色、香、味俱佳。酒后食用,解酒開胃,引人食欲。
三原縣金錢油塔
17.jpg (1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三原縣金錢油塔也叫“千層餅”。形如縷縷金絲盤繞,層層塔樓相疊。松軟綿潤,清爽利口,制作精細。甑糕,是關(guān)中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早點食品,是以糯米和紅棗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甜糕。其特點是:棗香濃郁,軟糯黏甜。在西安以蓮湖區(qū)穆斯林制作的甑糕最為美味。西安回民街的“東南亞甑糕王”也是聲名遠播。
甑糕
18.jpg (2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1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,故而甑糕也叫勁糕。據(jù)傳,甑在原始社會后期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,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陶甑,商周時代發(fā)展為青銅鑄成,鐵器產(chǎn)生后,又變成了鐵甑,近年也有用白鐵葉子焊成的。陶甑蒸出來的質(zhì)量最好。甑糕的原料是江米、大棗。其比例是每鍋江米10公斤,大棗3公斤,泡米、裝甑、加水與火功等,都有嚴格要求。甑糕,形色俱佳,軟硬適度,軟甜粘勁,味道醇厚,實為冬春早點的佳品。
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,它又是由我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“粉糍”演變而來的。先秦的“粉糍”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,并不放棗,到了唐代才發(fā)展成棗米合蒸。唐代,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“燒尾宴”中的“水晶龍鳳糕”和現(xiàn)在的甑糕一脈相承。
由唐代佳點“見見消”(油浴餅)演變而來。糕面隆起泡泡蓬松,其味芬芳,入口即消。形狀玲成剔透,猶如巧制凌花。
豆腐腦
19.jpg (3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豆腐腦屬于“乾縣三寶”中的一絕,不僅豆腐細膩,而且嫩滑順口,且營養(yǎng)價值極高,是補品中的瑰寶,在乾陵腳下就屬縣政府第一廣場口的豆腐腦好吃。
扯面
20.jpg (4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扯面是關(guān)中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面食小吃。制作時先將面粉用鹽水和好,用濕布蓋好放置1小時以上, 再調(diào)到較軟程度后搟成較厚較寬面片,然后手拿兩端,扯成薄而未斷的面片,入沸水鍋煮熟撈出,加調(diào)料和辣子粉,用燒熱的油潑后攪拌食之。
乾縣鍋盔
21.jpg (2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9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1-10-20 15:24 上傳
乾州鍋盔是陜西風(fēng)味獨特的傳統(tǒng)小吃之一,是各地鍋盔中的佼佼者。其外觀呈圓形,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,火色均勻,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。其顯著特點是:邊薄心厚,表面鼓起,饃瓤干酥,色形美觀。用手掰開,層層分明;用刀切開,狀如板油。聞著香,吃起酥,回味無窮,耐饑,耐貯,攜帶方便,是關(guān)中地區(qū)饋贈親友的佳禮,因而遐邇聞名。60年代,謝覺哉、郭沫若同志巡視乾陵時,品嘗了乾州鍋盔后,連聲稱贊:“乾州鍋盔,名不虛傳”。白吉餅是咸陽特有的一種烤餅。制作好后,兩面餅皮粘連較松,俗稱“兩張皮”。它皮薄松脆,內(nèi)心軟綿,可單獨食用。夾上臘汁肉,則稱“臘汁肉夾膜”,味道更為鮮美,因其經(jīng)濟實惠,很受群眾歡迎。 |
評分
-
查看全部評分
|